宣德元年,即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前往皇城根西安门内探望被贬为庶人的叔叔朱高煦。然而,此时已被废为庶人的朱高煦却显得颇为顽皮,他见到前来探望的大侄子朱瞻基后,不仅嘲笑其年轻无知,还故意伸出脚来绊倒了他。
朱瞻基勃然大怒,随即下令搬来一口重达三百斤的大缸,将朱高煦压于缸底。朱高煦平生驰骋疆场,勇猛无比,竟将缸顶起,并对朱瞻基进行嘲讽。此情此景,朱瞻基怒火更甚,遂命人用火烧缸。即便沦为阶下囚,朱高煦仍不甘示弱,试图再皮一下,却不幸将自己烧死,最终被侄子朱瞻基烹制成“瓦罐焖鸡”。
朱高煦的命运颇为凄凉,自小便遭明太祖朱元璋的厌恶,继而又被明成祖朱棣诱导,怀揣着成为皇帝的梦想。他为此不懈奋斗,却最终落得个被侄子朱瞻基“炖煮”的下场。他的一生,并非完全不幸,却充斥着无尽的可怜与令人愤慨。
自幼被爷爷朱元璋厌恶,长大后被老爹朱棣忽悠出了皇帝梦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实乃一位情感丰富的皇帝。他与结发之妻,即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徐氏,感情深厚至极。朱棣共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均由徐氏所生,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朱高煦是徐氏所生之子中的第三个,徐氏共育有三子,依次为朱高炽、朱高煦以及朱高燧。朱高炽即明仁宗,朱高煦排行第二,故而朱高煦乃朱棣的嫡出次子。
朱高煦自小便深受父亲朱棣和外公徐达的熏陶,因而天生对武艺情有独钟,心思敏捷,性格中亦带有勇猛好斗的一面。而他的哥哥朱高炽则显得更为成熟与稳重,自幼便偏爱安静,不喜动荡,热衷于阅读,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宽宏大量。
朱高煦与他的兄长朱高炽在少年时代,被祖父朱元璋接到南京进行养育和教导,在南京的那段日子里,朱元璋极其重视对孙辈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及从政能力的提升。朱高炽恪守礼法,尊敬师长,因此深受朱元璋的青睐,反观朱高煦,性格顽皮,不仅对学业不感兴趣,行为举止还轻浮急躁,甚至欺凌教导他的老师,因此朱元璋对这位孙子极为反感,时常对他进行严厉的斥责,并预言朱高煦将成为朱家祸端的根源。
爷爷朱元璋对朱高煦颇为反感,就连他的大舅父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也对他这个外甥抱有同样的厌恶之情。当朱元璋离世之际,朱棣派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前往南京为其奔丧,此时已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对叔叔朱棣充满猜疑,并已下定决心削减藩王的权力。
朱允炆身旁的文臣齐泰提议,应立即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拘押,以此手段控制朱棣,进而削弱其势力。然而,另一位文臣黄子澄持不同意见,他担心若朱允炆轻率地拘捕朱高炽等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暴露了他们的计划。
然而,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这三位兄弟的亲舅舅徐辉祖却挺身而出,力主朱允炆将他们三人拘禁,甚至他更进一步,提议朱允炆先行处决朱高煦。徐辉祖认为朱高煦性格凶猛,喜好争斗,这样的人既不可能对朱棣忠诚,也不可能对朱允炆效忠,不如直接将其处决。至于朱高炽和朱高燧,则可以先予以监禁。
朱允炆与朱高炽私下交往甚密,而他尚未下定决心与叔父朱棣决裂,于是,他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最终决定释放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
朱高煦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祖父都深感厌恶,而他的亲舅舅更是恨不得将他置于死地,由此可见,他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实在不高,并不怎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朱棣起兵靖难,朱高炽担负起留守的重任,而那位勇猛无畏的朱高煦则被朱棣亲自率领,一同投身战场。在这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始终紧随朱棣左右,南征北战,未曾分离。
在浦子口战役中,朱棣陷入了朱允炆麾下猛将盛庸的围攻,面对困境,朱高煦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部队,成功击破盛庸的封锁,将朱棣从重围中解救。为了鼓舞朱高煦的士气,朱棣特意为他描绘了一个皇帝的愿景,并向他表达道。:“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的言外之意是鼓励朱高煦努力向前,而朱高煦的大哥,即世子朱高炽,身体孱弱,常患疾病。这暗示朱高煦,朱高炽未来可能英年早逝,届时他的位置将不可避免地由朱高煦接替。若朱棣登基为帝,那么朱高煦便有望继承皇位。
朱高煦,这位勇猛无畏的将领,在父亲朱棣的诱导下,逐渐放弃了成为皇帝的幻想,转而渴望能够超越自己的兄长朱高炽。朱棣所描绘的宏伟蓝图,立刻激发了朱高煦的热情。在浦子口之战中,朱高煦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英勇作战,一路保护着朱棣,成功突破重围,帮助朱棣化险为夷。此后,朱高煦更是全力以赴,展现出了自己的英勇,在靖难之役中建立了显赫的战功。
然而,在朱棣成功登基于靖难之役之后,朱高煦怎么也没料到,父亲竟然食言,太子之位仍旧是哥哥朱高炽所得,而他本人仅得到了一个汉王的封号。
朱棣即位初期,对于太子的选择在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摇摆不定。当时,参与靖难之役的武将们普遍倾向于朱高煦,纷纷力挺他成为太子人选。与此同时,文臣们则主张依照长幼之序,以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翰林学士解缙向朱棣称赞朱高炽深受民众爱戴,他忠诚孝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位优秀的儿子朱瞻基,即那位被誉为“好圣孙”的人物,这一评价使得朱棣坚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不知进退,在侄子朱瞻基继位后妄图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朱高煦因未能成为太子而深感沮丧,然而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在被封为汉王之后,朱棣赐予他云南的封地,但他却紧紧抱住朱棣的大腿,泪流满面地不愿离开京城,甚至质问自己究竟有何罪过,以至于被朱棣派遣至遥远的云南。
朱棣因念及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建树颇丰,心慈手软,遂默许其未赴封地而留于身边。同时,朱棣亦觉在册封太子一事上对朱高煦有所亏欠,故而对他宽容有加。朱高煦坚信自己仍有机会继位为太子,他常常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同时对手下人戏称朱高炽不过是当年李世民的大哥太子李建成一类的人物,他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将朱高炽从太子的宝座上拉下来。
朱高煦此后便常常以李世民为榜样,李世民曾受唐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并被特许设立府邸处理事务。在明朝的御林军中,设有天策卫。朱高煦为了效仿李世民,便向朱棣请求将天策卫赐予自己作为汉王的藩王护卫。朱棣因在太子之位上对朱高煦有所亏欠,便真的将天策卫赐给了他。此举无疑进一步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
朱高煦此后对朱高炽的打压和陷害更是变本加厉,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来构陷朱高炽,意图废除他的太子之位。然而,众文臣们纷纷站在朱高炽一边,支持他。因此,朱高炽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朱高煦对那些扶持朱高炽的文臣深恶痛绝,因此将攻击的矛头转向了这些支持朱高炽的文臣,其中大学士解缙和黄淮成为了朱高煦打击和陷害的对象,被关押在天牢之中。解缙更是遭受了朱高煦在狱中的残酷折磨,最终不幸丧命。
朱高煦对文臣的打压导致文臣们纷纷转向支持朱高炽,并对他产生反感。此外,朱高煦不断陷害朱高炽,使得他在太子之位上如履薄冰,行事谨慎。
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渐渐成年,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此同时,朱棣频繁亲自领兵远征蒙古,朱高炽则留守国内监国。在文臣们的支持下,朱高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确保了财政对朱棣北伐的持续支持,因此他的太子地位愈发稳固。
朱高煦却仍旧滞留在朱棣身旁,不愿前往封地就藩。起初,朱棣以为朱高煦之所以不愿就藩,是因为封地在边远的云南,于是便将他封地改为较为富饶的山东青州。然而,朱高煦依旧不愿就藩。这时,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煦坚持留在京城,是否意图夺取太子之位。在北伐蒙古的过程中,朱棣更是多次派遣使者催促朱高煦尽快前往封地就藩。
朱高煦仍旧拒绝就藩,秘密招募了三千死士,意图效仿李世民成就一番伟业。恰巧,南京兵马指挥使徐野驴揭露了朱高煦的阴谋,这让朱高煦既羞又怒。于是,他在南京繁华的街头,公然将徐野驴杀害。
徐野驴遇害不久,恰逢朱棣从北方征战归来。朱棣因徐野驴的死,愈发担忧朱高煦可能效仿李世民,行弑兄杀弟之实。于是,朱棣怒斥朱高煦,剥夺了他的朝服和冠袍,将他软禁于南京的西华门,并对朱高煦周围的亲信进行了诛杀。
朱棣既已决意将皇位传予朱高炽,便不愿目睹亲生骨肉之间发生骨肉相争的悲剧,于是他作出决定,将朱高煦贬为庶民,并将其永远囚禁于故乡凤阳。
朱棣欲废朱高煦为庶民,此时,朱高煦屡遭朱高炽的指责与陷害。朱高炽挺身而出,为朱高煦求情,他不断恳求朱棣给予朱高煦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朱棣被朱高炽的哀求所打动,没有将朱高煦废为庶民,而是剥夺了他两个藩王的护卫兵权,并强制命令朱高煦前往山东乐安州就藩。
朱高炽以德报怨,却未能使朱高煦有所悔改,这恰恰暴露了朱高煦在进退之道上的不明智。尤其是与他的弟弟赵王朱高燧相较,朱高煦的这一短处更为突出。
朱高燧并非易于对付之辈,他同样怀有觊觎太子之位的野心。朱棣晚年身患重疾之际,朱高燧便企图联合朱棣身边的宦官,意图毒害朱棣,继而又假传圣旨,篡夺皇位。然而,这一阴谋很快便败露,朱棣勃然大怒,对朱高燧产生了杀意,意图将其处死。
朱棣怒火中烧之际,朱高炽挺身而出,为朱高燧求情,将所有罪责都归咎于朱高燧的亲信,朱棣最终因朱高炽的颜面而宽恕了朱高燧,仅处决了朱高燧的亲信。自此,朱高燧对朱高炽感激不已。在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燧主动上交了两个藩王的兵权。
朱高煦与朱高燧相较之下,差距甚远。他不仅未对朱高炽维护自己并为其说情的行为表示感激,反而觉得这是朱高炽假装慈悲,企图收买人心的手段。于是,朱高煦在抵达乐安州后,仍旧行为不端,甚至秘密招募死士,意图策划重大行动。
朱高炽得知朱高煦在乐安州行为不端,便不厌其烦地写信进行规劝,然而朱高煦却对此置之不理,仍旧未对哥哥的关爱有所回应。
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为缓解与朱高煦的矛盾,特意赐予他大量金银财宝,并将朱高煦的九子悉数封为郡王。然而,朱高煦并未领情,他以为朱棣既已离世,便是他施展抱负之时,于是,他带着朱高炽所赐的金银珠宝,再次招募了众多死士,并暗中派遣人员潜入京城,图谋篡位。
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便在北京离世,鉴于他在世时曾有意将都城迁回南京,于是他特地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监国。然而,朱高炽驾崩后,其妻子张皇后因担忧叔父朱高煦可能有所举动,便隐瞒了丧事,暗中派人前往南京接朱瞻基返回,以继承皇位。
朱高煦在北京暗中布下耳目,严密侦查,然而张皇后秘不发丧,使得朱高煦直到很晚才通过耳目得知朱高炽已故之讯。于是,朱高煦立即计划在路上截杀朱瞻基,然而朱瞻基防范周密,且时间上存在差距,导致朱高煦试图在路上行刺朱瞻基的计划最终未能得逞。
朱瞻基登基后,对两位叔父朱高煦与朱高燧都给予了优待,赏赐丰厚,特别是对朱高煦的赏赐更是格外慷慨。面对朱瞻基的厚待与礼遇,朱高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向朱瞻基提出诸多合理的治国建议,与以往判若两人。
朱瞻基目睹朱高炽开始为国家的忧虑而感到十分出乎意料,他原以为父亲朱高炽无法感化叔叔朱高煦,却没想到自己竟然做到了,这让他不禁有些得意,因此对朱高煦赞不绝口,并且对朱高煦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建议全部予以批准。
朱高煦并非真正被感化,他实则是在试探侄儿朱瞻基的性情。朱瞻基对他提出的建议无不直接予以批准,并且慷慨地赏赐给他大量金银财宝,这让朱高煦误以为朱瞻基如同朱允炆那般软弱,易于欺凌。于是,他暗中策划,企图效仿父亲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
宣德元年八月,朱瞻基登基不久,朱高煦在乐安州公然举兵反叛,他不仅模仿先父朱棣的做法,高举靖难的旗帜。朱高煦对外声称,朱高炽临终时托孤的夏元吉为奸邪之徒,而他起兵的目的则是为了清除君侧的奸臣,以安定国家。
此原因与朱棣起初起兵反朱允炆时所提出的理由相仿,当年朱棣举兵靖难,他对外声称朱允炆身边的文臣齐泰与黄子澄为奸邪之人,因此提出了清除君侧奸臣、安定国家的口号。如今朱高煦亦步亦趋,如法炮制,再次重演了朱棣当年的那一幕。
朱高煦在乐安州公然反叛的消息传来,朝野震动不已。毕竟,朱棣凭借藩王身份篡位成功的事例就近在眼前,而朱高煦更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得力助手,他在朱棣的儿子中堪称勇猛善战之最。因此,众多朝臣对朱瞻基的前途并不持乐观态度。
朱瞻基并非昔日朱允炆,他决非犹豫不决之辈,且他周遭的文臣亦非昔时齐泰与黄子澄等一众文人。是以在朱高煦起兵叛乱之际,首辅夏元吉便立即向朱瞻基进言,主张他亲自率军出征,讨伐朱高煦。
夏元吉提出的理由相当充分,朱高煦并未打出清除君侧、安定国难的旗号,那么皇帝亲征的事实便证明了这个口号的站不住脚。皇帝身边并无奸臣当道,这也就证实了朱高煦起兵叛乱的事实,在道义上毫无立足之地,他也将失去民众的支持。
夏元吉的提议确实合情合理,消息传开,朱瞻基亲自率军出征乐安州,朱高煦感到了恐惧,他未曾料到侄儿朱瞻基竟敢亲自领兵出征。他的部下同样感到恐慌,因为皇帝亲自出征意味着朱高煦所提出的靖难之役的口号已失去立足之地。与皇帝对抗,无异于谋反,而在当时,谋反的罪名足以诛灭九族。因此,在战斗尚未开始之前,朱高煦和他的部下,包括他自己,都已经开始退缩。
朱瞻基的军队将乐安州严密围困,此时,朱高煦麾下众多士兵暗中策划,意图生擒朱高煦,使其前往向朱瞻基请罪。朱高煦闻讯,心中惊慌失措,不敢再战,亦不想步父亲朱棣的后尘。于是,他不顾身边亲信的劝阻,于夜幕低垂之际,悄无声息地绕过小径,逃至城外,向自己的大侄子朱瞻基跪地求饶。
朱瞻基迅速镇压了朱高煦的叛乱,他并未经历太多战事,仅率御林军巡游乐安州一周,便轻松解决了朱高煦的叛乱问题。
朱高煦与他的父亲朱棣相比,差距明显,不仅勇而无谋,缺乏毅力,且不擅长策略,宛如纸糊的老虎,外表看似凶猛,实则一经触碰便不堪一击。
朱高煦的叛乱被平息后,众多朝臣纷纷上奏,恳请朱瞻基下令将朱高煦处死。然而,朱瞻基却对外宣称,他因念及亲情,对亲叔叔朱高煦心生怜悯,遂决定仅将朱高煦及其后代贬为庶民,并将他们全家拘禁在紫禁城西安门内。
朱高煦即便被贬为庶民并被囚禁,仍能享受到美食佳肴,然而他却故意闹腾,公然挑衅朱瞻基,结果引发了那起事件,最终被自己的大侄子朱瞻基以“瓦罐焖鸡”的方式惩处。
朱高煦被朱瞻基制成“瓦罐焖鸡”之后,朱瞻基仍觉心中不解气,于是再次下令,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尽数处决,至此,朱高煦的家族血脉彻底断绝。
朱瞻基将朱高煦制成“瓦罐焖鸡”之举,同样令他的另一位叔叔赵王朱高燧感到震慑。朱高燧原本掌握着三个藩王的护卫兵权,在朱高炽登基后,他主动将其中两个藩王的兵权上交。目睹朱高煦悲惨的结局,朱高燧再次主动将第三个藩王的兵权全部上交给了朝廷。朱高燧至此已完全丧失军权,仅保留了亲王的仪仗护卫,同时他也受到了朱瞻基的优待,直至明朝覆灭,赵王的封爵才与明朝一同消亡,这充分表明朱高燧相较于朱高煦而言,显得更为明智。
写在最后
朱高煦并非一个完全不堪之辈,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表现勇猛。然而,他只是有勇无谋,且野心勃勃。他渴望效仿李世民和父亲朱棣,却只学到了他们的野心和狠辣。他未曾意识到,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极具智慧,在智商上朱高煦与他们相差甚远。
自然,朱高煦的离世或许源于朱瞻基的有意加害,朱瞻基或许对叔叔朱高煦怀有极深的仇恨,因为朱高煦在朱棣时代便不断陷害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而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又企图发动一场新的靖难之役。朱瞻基未应允朝中大臣们要求处决朱高煦,或许是因为他在登基初期,急需稳固民心,意图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仁慈的形象,因此驳回了大臣们诛杀朱高煦的请求。然而,事后他却以种种借口对朱高煦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朱高煦即便智力不足,也绝不会愚蠢到自寻死路的地步。他连一击都不敢,便选择了向朱瞻基投降,又怎可能在沦为囚犯之后,还敢挑战朱瞻基的权威?所以,朱瞻基极有可能只是找个由头,残忍地杀害了朱高煦,并且还将他的儿子们一一除掉,不留后患。
长富资本-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正规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