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天,虽然盛夏的酷热逐渐消退,但对于湖南长沙的居民来说,空气中的湿气与闷热感依然让人感到不适。尽管当时长沙的许多家庭已通电,但由于物资匮乏,普通人家开电风扇来驱散酷暑仍然是一项奢侈之举。因此,傍晚时分,许多生活在郊区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走到街头,享受微风吹拂带来的清凉,同时还可以欣赏路边的绿意盎然的景致,感受一份简单的夏日惬意。
然而,当大家在这宁静的时光中放松身心时,空气中却总是弥漫着一种奇怪的味道。尤为明显的是,在靠近北郊的陆军第163医院附近,那股臭味愈发浓烈,渐渐地让过路的人们开始捂住鼻子,忍不住皱起眉头。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快看,就是那个老头,臭味就是他弄出来的!”话音刚落,周围的人纷纷转头,看到一个约60多岁的老人坐在医院门口的小花坛旁,身穿一件已褪色的短袖衬衫和一条布满补丁的粗布裤子,正不紧不慢地擦着汗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身旁的竹编背篓,而这背篓的内容让人不寒而栗——里面堆满了粪便,空气中的臭味正是从这个背篓中散发出来的。
展开剩余77%发现问题源头后,一些愤怒的市民开始围上前去,纷纷指责老人。“老同志,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捡点粪补贴家用我们能理解,可是这味道也太难闻了吧!”话音未落,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是啊,这味儿,真是受不了!”
面对众人的指责,老人显得有些愣住了,他的眼神空洞无助,嘴巴微张,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低下头,满脸通红。看到老人沉默不语,有人开始猜测他是故意不回应,想要用沉默来逃避责任,便有人提出:“我看他天天在这医院附近转悠,估计是医院雇的拾粪工,咱们去找医院理论理论!”
于是,众人开始愤怒地涌入医院,要求给出一个交代。医院的领导听到喧闹声后,立刻前来了解情况。当得知事情的经过后,他决定亲自去见见这位“拾粪老人”,毕竟医院并未雇佣过这种工人,心里有些疑惑。
院领导跟随护士来到门口,看清老人那熟悉的面孔时,顿时大吃一惊:“这哪是什么‘拾粪老人’,这分明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曾经还是彭德怀元帅的老班长啊!”
院领导一番话出口,围观的人们顿时哑口无言,刚刚还声势汹汹要追究责任的他们,这时都愣住了。究竟这位“拾粪老人”为何要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举动呢?他到底是谁?
实际上,眼前这位看起来衣衫褴褛、普通无奇的老人,正是开国中将何德全!何德全于1897年9月5日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贫困小村庄——贤塘尾。命运对他似乎格外严苛,他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随后因病去世。年幼的他和姐姐沿街乞讨,生活困苦异常。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没有让他低头,反而激发了他坚强的求生欲望。
1914年,17岁的何德全在街头看到一则招募湘军士兵的布告,他决心报名参军,离开那个贫困的家乡。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残酷。身体瘦弱、多年的乞讨生活使他变得懦弱,军中老兵常常欺负他。但何德全并没有一直忍受,他在一次饭盒被打翻后,第一次反抗,用饭盒狠狠地砸向了欺负他的老兵。从那时起,他逐渐变得坚强,不再任人欺凌。
1916年,何德全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班长,后来还结识了彭德怀,两人成为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接下来的几年里,何德全在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并成为了彭德怀的亲密朋友和得力助手。无论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四一二政变”中,还是在与红军的接触中,何德全都坚定站在了革命的一方。
1930年,他毅然加入了红军,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员,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德全随军南征北战,表现出色,屡次荣获嘉奖。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何德全终于有机会回到长沙,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儿子何罗生。父子相见,何德全满是感慨,不禁热泪盈眶。
然而,尽管在军队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何德全从未过上奢华的生活。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退休后他种田养家,自己修缮布鞋,过得十分节俭。1961年,记者朱希伦访问了他,记录下了他朴素节俭的生活,而这篇文章在《长沙晚报》上刊登,讲述了何德全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生动故事。
在那个时代,像何德全这样无私奉献的革命将领,虽然在社会的高层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但却依然过着与百姓一样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一个曾经了解过他的人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长富资本-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配资-正规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